三月的成都平原,山清水秀,繁花似锦。金灿灿的油菜花犹如大地铺金,绿油油的麦苗碧绿吐翠,到处是桃红柳绿,到处是诗情画意。
3月7日下午1时,吃罢午饭后,成都的天空白云朵朵,春风沁人心脾。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特别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句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我决定和同行的朋友一起到杜甫草堂游览一下,以目睹它的芳容,感受一下杜甫的诗情画意。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草堂内,古朴典雅,规模宏伟,占地300多亩。其中大廨、诗史堂、工部祠3座主要纪念性建筑物,坐落在中轴线上,幽深宁静。廨堂之间,回廊环绕,别有情趣。祠前东穿花径,西凭水槛,祠后点缀亭、台、池、榭,又是一番风光。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整座祠宇即有诗情,又富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林。
来到草堂的正门,相对于“诗圣”的赫赫大名,显得平常而普通。远望去,是一片郁郁葱葱的风景,门前是一座古旧的照壁,将草堂与浣花溪隔开。
步入草堂正门,迎面古木苍翠,浓荫如泻;曲水环抱,石桥通连;池中锦鲤嬉戏,枝头鸟声偶鸣,一派林塘清幽的景象。绿树掩映之下,便是草堂大廨。大廨是一座通堂式敞厅,高朗明亮,气势不凡。现改为“情系草堂”文献图片资料展览室,展示了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海内外知名人士到草堂参观留下的图片、签名、题词及礼物。
穿过“情系草堂”展览室便到了中轴线上的诗史堂,诗史堂正中是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像。自宋以来,人们尊称杜甫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故堂名诗史堂。诗史堂两侧配有对称的陈列室,经回廊和大廨相连。修复后的诗史堂,改名为大雅堂。堂前陈列着杜甫的高大铜像。站在杜甫像前,我看到是一个枯瘦的身躯,那身躯里有一副坚硬的骨架和博大的胸怀。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64平方米)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馆内的基本陈列《诗圣著千秋》,荣获了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佳创意奖。
堂后有小桥连接柴门,过柴门即是工部祠。工部祠修复后改为“古籍修复展示室”。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是一座以茅草为顶的亭子,亭内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深厚,笔姿隽永,是杜甫的茅屋的象征。
工部祠后有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景区内溪流环抱,绿树成荫,芳草青青,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柴门古道旁”的郊外景象。茅屋前的土台上,支起了一张石桌,石桌上还有一方棋盘,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南来北往的人们,驻足在这简陋的茅屋前。
杜甫草堂还有一处位于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由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1958年3月7日,毛泽东主席曾参观“草堂”影壁。从此,“草堂”影壁成为杜甫草堂的一张名片。
杜甫草堂还有一处令人神往的梅园。进入梅园,一座四层砖塔耸立在湖畔,塔名“一览亭”,取杜甫《望岳》诗“一览众山小”之意。一座曲桥横跨湖上,塔影倒映湖面,与曲桥形成绝妙的呼应。塔、桥、湖、花、树、人,浑然构成一副美轮美奂的精美画卷。难怪不少游客以此为背景,留下自己的倩影。
徜徉在杜甫草堂的诗情画意之间,倾听着1200多年前杜甫草堂的故事,我不由感到,即使我走遍天涯海角,天南地北,还要数这座简陋低矮的茅屋,才真正是我心灵深处仰止的高山。
凯发一触即发 copyright @ 2016-2021 zmjt.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郑煤集团信息管理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1-20060044
地址:郑州市中原西路66号 电话:0371-87781116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