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2021年4月4日,清明。当我提出要去重访三苏坟的时候,一直布满阴云的天空居然透出了一点亮光。
初访三苏坟,是在三十年前,被课业压得透不过气的同学们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分别和不舍已经成为弥漫在教室里的另一种情愫。同窗三年,更多人面临的是考不上大学就要回家务农的命运,在那个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这一别可能就是永远。
去三苏坟吧?不知是谁的提议。就像一团小小的火苗,一想避开老师的目光,二想把在教室里终日弯曲的脊背稍微伸展一下。于是,全班四十多名同学当即就有二十多人响应,接下来就是安排怎么借车怎么带人了。
元旦,零星小雪,我们在学校门口的公交车站集合。从学校到三苏坟来回是一百多里地,多多少,不清楚,包括我在内的好几个女同学都不会骑那种大的二八自行车。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两个男生带一个女生。一路向北,风夹着雪花扑打在脸上、映照在眼睛里,每个人心中都像有一只快乐的小鸟在扑腾。
道路先是湿滑,再是泥泞,没有人知道具体的路该怎么走。走走,停停,问问,错了,折回头再走。当一片柏树林终于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骑车的人满头白汽,坐车的人双腿麻木。
一带矮矮的砖墙围着三座高高的土坟,枯草、断茎、几通青黑色的石碑默立在荒草间,刻录着苏氏父子不一样的生平。围着土坟默默地转一圈,辨认着石碑上模糊的字迹,一位在附近拾柴的农民告诉我们,坟地的柏树棵棵都向着西南方向倾斜,表示三苏父子埋骨(平顶山)郏县,心向故乡。我们的目光,便顺着树梢所指的方向,遥望,遥望……
“你是第一次来这吧?”一声问候把我从回忆中拉回现实。“啊,不,第二次。”“嗯,那是重访三苏情了!”
青砖铺就的道路一直向前延伸,带我走向词人最后的栖息地。如果脚下的每一块方砖都代表着父子三人曾经写下的一个文字,那么今天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是在沿着他们精神的引领不断向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门父子三词客,就这样静静地、静静地长眠在这里,接受我们目光的朝拜。
苏询(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苏轼苏辙的父亲。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驰骤,被欧阳修称为“博辨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由于读书较晚,苏洵成为唐宋八大家中唯一入选《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用以激励后人发奋读书的典范。著有《嘉祐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授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与一代文宗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作品有《东坡文集》《东坡易传》《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传世。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唐宋八大家之一,十九岁中进士。苏辙的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尤以散文著称。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栾城集》《南行集》等刊行于市。
不必再去吟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了吧?今天的科技早已将思念化作玉宇婵娟,夜复夜圆;也不必再去慨叹“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了吧?改革彰显的,岂止是新旧党之争,一带一路早已将人类纳入命运共同体。展厅里磊磊的解说且留给他人去看,只凭门上“千古景仰”四个字就够了。可是,我仍然在留恋,这里记载着我飞扬的青春,以及一代文人不朽的传奇(王安石罢相后,愿邀苏轼同居钟山为邻,畅谈古今,这是怎样的文士风骨啊)。
站在鲜花供奉的神案前,有清风从柏林穿过。轼、辙,这是苏洵为儿子取名的初衷。我微笑,转身,心底是一种别样的宁静。
凯发一触即发 copyright @ 2016-2021 zmjt.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郑煤集团信息管理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1-20060044
地址:郑州市中原西路66号 电话:0371-87781116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