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已不复存在,但中华大地仍阴云密布,混乱不堪,中国人感到无所适从,民族的未来呈现出一片黯淡。此时,中国共产党仍处于幼年,中国国民党没有形成统一全国的力量;欧美列强渡过了一战后的危机,重返远东,争相掠夺中国;中国的政治与经济被帝国主义控制,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受重大挫折;各地军阀沦为列强的傀儡,他们豢养的40余万军队之间的战端不息;有些省份为支撑战争而横征暴敛,人民的身家性命危如累卵。整个中国,已没有能够置身事外的阶层,也没有可以苟且偷安的人群。
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开启了第一次合作,开创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割据的新局面,为大革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华儿女怀着改变民族未来的希望,被广泛地发动起来。革命的浪潮由此开始声势逐渐浩大,继而席卷全国。
(一)
国共合作在这一时期形成较为稳固的基础。
鉴于“二·七”大罢工的失败,中国共产党认清了现实:在经历过长期封建和殖民统治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尚未形成优势。中国革命要想走向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阶层,形成广泛的统一战线,这其中自然包括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国民党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加上孙中山的号召力,该党在中国社会上有相当的影响力。国民党在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和广东中部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国民革命在这一地区深入开展,根基相对牢固。但是,国民党因反复的挫折,其实力已大损,加之该党的阶级局限性,一向严重脱离群众,党内的腐败问题也日趋严重,难以治理。中国共产党曾在《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指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但是党内那种“动摇不定的政策,实有改变的必要”。孙中山内心也很清楚,中国革命必须扩展视野,甚至改弦易辙。于是,他开始积极建立与共产党人的联系,寻求合作。
国共两党因共同的意愿形成了合作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闭幕后,国共明显加快了合作的步伐。(待续)
凯发一触即发 copyright @ 2016-2021 zmjt.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郑煤集团信息管理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1-20060044
地址:郑州市中原西路66号 电话:0371-87781116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