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 -凯发一触即发

1924:求同存异承大义——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表现历史担当(八)

来源:自创 作者:集团新闻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1-05-28 文字大小: |

(八)

孙中山注意到了国民党与共产党内的各种意见及其发展变化。他认为,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是革命,是中央革命的头一步,自己不能留在广州坐失良机,必须去北京继续完成中央革命。11月13日,孙中山离开广州,奔赴北方,他在赴北京途中发动了广泛的政治宣传运动。为支持孙中山,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大力开展召集国民会议以及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人民运动,得到了各地民众团体的热烈响应,人们纷纷表示拥护,这为孙中山北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但在孙中山北上途中,北方局势又发生了变化。冯玉祥虽欢迎孙中山北上商谈国家大计,但外国使团不承认冯玉祥控制的北京政府。而张作霖以绝对优势兵力进入北京地区后,冯玉祥的军队被迫撤回西北地区。冯玉祥在张作霖与段祺瑞联合压制下,也采取了疏远国民党的姿态。

雪上加霜的是,孙中山出发之际身体状况已很差,加上舟车劳顿,他到达天津后,已经病重。而此时,段祺瑞已在张作霖、冯玉祥妥协下组成政府,宣布尊重对外条约,主张召开善后会议,并且推出了善后会议条例。这一切,实际上都已把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排除在外。面对如此形势,国民党内部团结起来了,国民党与共产党在行动上也更协调一致了。两党共同商讨时局和对策。

12月,中国共产党组织铁路工会的十几名代表,组团到天津探望孙中山,代表们表示铁路工人一致支持孙中山的主张,孙中山向工人们表示谢意。

不久,孙中山抱病进京,受到民众盛大欢迎。孙中山为了处理北方事务方便,指令北京国民党机关组织一个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由国民党要员参加,李大钊等中共领导人被指定为会议成员。

当时,孙中山已经和段祺瑞决裂。孙中山对段祺瑞让步,但段祺瑞仍无视国民党的意见。革命立场坚定的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揭露皖奉军阀的阴谋,帮助孙中山认清了形势。因此,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不参加善后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孙中山的北上不仅没有陷于软弱与妥协,反而成为了一次坚定的革命行动。

在军阀势力的强大压力下,国共两党除继续携起手来抗争,已别无选择。复杂的局势使国共合作得到了强化,两党的仁人志士摒弃成见,团结起来,并肩战斗,共同奋进,继续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这证明,在国民革命遭遇重大挫折的关键时期,孙中山和国民党在中华大地上最诚挚的盟友,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党所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1924年的国共合作,在组织建设、军事武装的建立、群众运动的复兴、孙中山北上,以及两党共同推动的一系列革命活动当中,不断积聚着中华民族变革的能量,酝酿着一场历史巨变,也为掀起全国范围的大革命浪潮奠定了基础。强烈的阳光,即将穿透翻腾的云海,照亮中华大地。


凯发一触即发 copyright @ 2016-2021 zmjt.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郑煤集团信息管理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1-20060044

地址:郑州市中原西路66号       电话:0371-87781116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