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 -凯发一触即发

槐花记

来源:自创 作者:雷松超 发布时间:2021-05-19 文字大小: |

谷雨过后,山野四处满坡满岭的槐花慢慢地开了。望着青枝绿叶间一串串一簇簇白色的花蕾,闻着空气中丝丝淡淡的甜甜的气息,与三三两两肩扛长杆、手提篮筐的男男女女擦肩而过,我知道人们的餐桌上又要多了一道纯正的美味菜肴了。

记得小时候,大集体那阵儿,每到三四月青黄不接时分,娘就给我们兄妹几个蒸槐花填肚子,解决饥饿难题。

那时的槐花,有时是从村子外颍河堤下生产队的林子里,用镰刀勾回来的,有时是从金店寨的黄土寨上,一缕一缕摘下来的,有时则是从邻居家院子的老槐树上掰回家的。

这些放在自家簸箕里的白色小花蕾,泛着棉花一样的白,闪着冰雪一般的光。勤快的娘拣去残留的青色树叶,然后在自家院子的水井台上用清水淘净,空干水分拿入灶间,再均匀地拌上黄色的玉米面或少许的小麦粉,上火蒸熟,剥几瓣大蒜,捣一勺儿蒜汁,再拿起案板上登封告成曲河之“登封窑”烧的粗糙白瓷碗盛上,浇上调好的、散发着清香的蒜泥,就可以大快朵颐了。

玉米面蒸的槐花吃的次数多了,口味变得有些厌烦,娘就用猪油加韭菜给我们炒着吃,给我们包掺粉条豆腐的红薯面包子吃,使一家八九口人度过了难忍而漫长的春荒。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中期,我们这些生长在颍河三源河谷地带的老百姓家的孩子,大都依靠春天的榆钱儿、槐花和小杨树的嫩叶度过了缺少粮食的少年时光,直吃得我们两眼泛红,鼻子干涩,嘴唇干裂,体内的火气大涨。

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土地分到各家各户,乡亲们逐渐解决了粮食问题,白面馒头、饺子不再稀缺,尤其当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逐渐喜欢起鸡鸭鱼肉的香味,最大限度地满足日益增长的欲望与口福,对于生长在野外的这些草木似乎有些淡忘了。

我自打十六岁离开村子到县城读高中,乃至毕业后参加工作的三十余年,离开老家融入繁华的城市生活,思想与生活也开始“堕落”了许多,把早年间的农村清贫朴素的生活抛到了脑后。

然而,什么事情都会物极必反。一味的长期荤腥生活,也给我们带来了血压高、血脂高、甘油三酯高的“三高”之困惑,心血管的病痛之折磨,于是再次向往起食“草”、食“花”的日子。

前几天回家休息,中午,妻子给我包的是槐花香菇饺子;晚上,端上的是黄白搭配的槐花炒鸡蛋和一碟蒜泥蒲公英,一碗山药糖枣五常大米粥,脆爽、绵柔、可口,餐桌上洋溢着生活的清淡、甜蜜、美好。

或许,一株老槐一朵小花,就是一个人的生命画卷、一段历史的见证。做一棵顽强勇敢、忍辱负重的槐树吧,默默地生活默默地坚守默默地付出。做一棵经年的中国槐,安享起槐花般的恬淡日子,才是人生最大的美满和幸福。

  


凯发一触即发 copyright @ 2016-2021 zmjt.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郑煤集团信息管理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1-20060044

地址:郑州市中原西路66号       电话:0371-87781116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