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 -凯发一触即发

1924:求同存异承大义——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表现历史担当(七)

来源:自创 作者:集团新闻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1-05-26 文字大小: |

(七)

然而国共两党还是在分歧中彼此弥合,继续前进。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0月,北方局势巨变。冯玉祥发动政变,把所部改编为国民军,推翻了由曹锟、吴佩孚等直系军阀首领控制的北京政府,并进而控制天津地区。直系军阀溃败后,冯玉祥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

但冯玉祥立足不稳,奉系军阀已集结兵力进入北京、天津地区,伺机而动。段祺瑞乘势而起,重整旗鼓。北方又为军阀所控制,他们在骨子里是反对孙中山领导的南方革命政权的。孙中山为国家前途计,发表了《北上宣言》,决定仍应邀北上,到北京与各方商讨召集国民会议并废除不平等条约等事宜。

远离革命大本营的上海中共中央不赞成孙中山北上的决定,陈独秀、蔡和森、彭述之都持反对态度。各地方党组织的相当一部分同志也坚决反对孙中山北上,认为这是孙中山在寻求与军阀妥协。持这种观点的以中共北平区委书记赵世炎为代表。赵世炎认为,搞孙中山、段祺瑞、张作霖三角联盟,标志着国民党政策的转变,等于国民党抛弃了国共合作政策,而去与军阀妥协。现在,中国共产党应当整个地反对国民党。

但是,李大钊对孙中山北上持支持态度,当时由周恩来主持工作的中共广东区委也表示支持。他们认为,支持孙中山北上,以扩大革命宣传,以鼓动全国人民之革命工作,以暴露军阀与帝国主义之假面具。当时的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维经斯基,及苏联驻中国全权代表加拉罕都认为,虽然孙中山北上会处于军阀和列强的包围之中,但这个风险值得冒。毕竟孙中山应该走出广州,为国家统一而斗争,才能真正对中国的未来走向有所改变。

国民党中的右派则从另一角度支持孙中山北上。他们认为,孙中山与统治北方的军阀合作反对直系,是当前的政治主题,而国共合作则不是主要的。同时,对于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组成党团,右派依然持否定态度。而国民党中的左派则对孙中山北上持保留态度。一时之间,共产党内反对孙中山北上,甚至反对国民党的情绪日趋严重,他们同时与国民党左派和右派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与对立。

在北京地区一次党员会议上,赵世炎公开讲了反对孙中山北上的意见,但李大钊本着有利于国共合作,有利于大革命的全盘考虑,仍明确表示支持孙中山北上,共产国际和俄共也表明支持孙中山北上。鉴于社会上支持孙中山北上的进步人士也很多,且孙中山北上确有其积极的作用,这使北京地区的党员逐步转变了看法。于是,北京地区的党员又召开了一次大会,对支持孙中山北上的议题进行了表决通过。之后,北京地区党组织又在工会、青年团等组织中做了一系列说服工作。这些组织很快就在这个问题上统一了意见。11月2日,中共北方区委发表《檄告国民书》,对孙中山及他北上的决定进行了积极赞扬,并开始筹备迎接孙中山入京的事宜。同时,党组织对各民众团体发出号召:提前组建全国国民会议,以实际行动迎接孙中山先生。此时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仅3年,幼年时期的党组织即已勇于在关乎国家未来的重大事件中表现出一个负责任的政党应有的严肃与真诚。

(待续)

凯发一触即发 copyright @ 2016-2021 zmjt.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郑煤集团信息管理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1-20060044

地址:郑州市中原西路66号       电话:0371-87781116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