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 -凯发一触即发

我的故乡谷堆村

来源:自创 作者:林帅 发布时间:2021-06-23 文字大小: |

      我的故乡在豫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叫谷堆村。村子背后是黄土堆积的丘陵,勤劳的村民修成一层一层的梯田。村子前面是大片肥沃的土地,长满绿油油的庄稼。一条欢快流淌的小溪把村庄和田野分割开来。

  越过田野是山,村里人喜欢叫他南山。不过它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凤凰山。这儿流传着一个“九龙朝凤”传说。在很久以前,一只凤凰从远方飞来,要朝黄河北边的某个地方飞去。正在这时,九条龙从北边飞来,朝拜凤凰,将其堵在这里。凤凰飞不走了,和九条龙相视而立,最后化作大山。村子东边有个山头叫龙头山,据说,那是飞在最前面的一条龙,它离凤凰山最近,也就三百来米的距离。龙头山下有深潭,潭水两米来深,叫龙潭。20世纪60年代抗旱时,那个潭里的水一直很旺。龙头山上建有一座房子,那是排灌站,小时候我曾经进去看过,有很粗的铁制水管。

  不过,于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条一年四季流淌不息的小河,叫畛河。主河道依河坝而行,靠近村子的方向还有两条小的河道,最近的距离村子不过二三百米远。有了水就给村子带来几分灵秀和生气。夏秋季节,河水就是我们最好的玩伴。常常在夏日的中午,吃过饭后,约上邻近的伙伴就向河边跑。脱光了衣服,有时甚至不脱衣服,站在河坝之上,扑腾一声就跳进了水里。有胆大的伙伴,学电视里的跳水运动员,敢翻着跟头跳水。水有1米多深,上边是温热的,底下略微有点凉,实在受用得很。还有就是钓鱼,从扫帚里抽出一根细竹竿,让父亲用缝衣针烧红钳子夹弯,做个鱼钩,再买上几米鱼线,往竹竿上一绑,就是一条简易的钓鱼竿。挖上几条蚯蚓,不过有点麻烦,常做的是翻水浅地方的石头,找那种躲在类似于茧里的虫,我们叫他水夹子,往鱼钩上一挂,朝水里一丢,静等鱼儿上钩。多的时候,半天就能钓上几十条小鱼。开膛破肚之后,油炸最好吃。不过母亲不愿意做,那时候家里穷,油炸过鱼后有腥味,没法再食用。我们也发明了很多种吃法,比如用泥裹了扔在火里,或者直接上火烤,用水煮。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鱼香扑鼻,这些都是拜河流的恩赐。

  以上都是停留在儿时的记忆里,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了。畛河的变化尤其大。由于上游植被破坏,山洪经常暴发,河两岸的土地,大片大片的被水冲走。在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河已经断流。只留下比以前宽好几倍的乱石滚滚的干河滩。这种目不忍睹的景象,我不忍心让它留在大脑里,我希望自己大脑里储存的谷堆村,永远是小时候那个山青水秀的村庄。

  凤凰山东边、畛河南边的山上伸出了两个山嘴儿,叫油芦嘴儿。这两个山嘴儿不是缓缓地向前伸出,而是稍微一伸,然后耸起两个小山峰,山峰向北面河的一面,形成两个油葫芦的切面,很像两枚硕大的印章。顶部的小山峰恰好像印章的柄部,因此这两个状似油葫芦一样的小山嘴儿,就被人们称作“双吊印”。有九龙朝凤的大势,又有着“双吊印”的小山,人们便说谷堆村是风水宝地,要出“真命天子”。然而,村子里在历史上不仅没有出“真命天子”,而且连像样的人物也没出现,老人们就说谷堆村的风水是被“南蛮子”治了。“南蛮子”赶风水的说法,在北方好多地方都有流传,但“南蛮子”究竟怎样赶风水,人们并不知道。

  关于我的家乡,还有一个传说:谷堆村山明水秀,九龙朝凤,是块风水宝地。这里曾经出过一位娘娘。具体是哪朝哪代的,没人知道,只知道她还没有被选进宫里成为娘娘的时候,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子,也许就像《陌上桑》里的那个采桑女子罗敷一样。这个女子家里不富裕,得去地里放牛割草或薅野菜吃。有一次,女子割草时,不小心被枣刺扎破了手,血流出来了,她一边用手捏住伤口止血,一边嘴里嘟囔着:“枣刺怎么都一个个像针似的扎人,你就不能长成弯的吗?”后来枣刺果然就长成弯的了。儿时的我,听到这故事,很为这个姑娘有让大自然随自己心意而改变的勇气而佩服;但也觉得那只是说说而已,枣刺本就是直的,物性如此,岂能因为一个小姑娘的话而改变?后来,我在地里干活时,竟然发现确实有弯着长的枣刺,不禁心中感喟,那个还未成为娘娘的小姑娘的话,竟然有如此大的神力!

  谷堆村这个极其寻常的小山村,竟然还充当过乡一级的地方基层政权所在地。听我二伯说过这样的顺口溜:“石寺往上来,还属谷堆牌。圪塔老皂树,纸坊窟窿崖。” 原来,清朝末年,县以下的“地方政府”实行县、区、牌、保、甲五级管理体制。一个县分为若干区,一个区下辖若干牌,一个牌下辖若干保,一个保又分为若干个甲。谷堆牌的辖区有多大面积呢,大概管着周边十几个自然村。有人把谷堆牌管辖的村庄编成顺口溜,竟然也洋洋大观呢!可惜我没能记住。

  那时的牌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乡一级“地方政府”。谷堆村作为一级地方政权的所在地,自然也是相当荣耀的。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知在什么时候,牌的建制被取消了;从此,谷堆村的行政地位开始沦落。新中国建立之初,谷堆村被并入圪塔大队,成为曹村公社(今青要山镇)管辖的一个自然村了。直到文革前,谷堆村又从曹村公社划分出来,归属石寺公社管辖,同时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大队。当今农村城镇化正在进行,人口不太多,资源禀赋又不太好的谷堆村,被划入了石寺社区。也许多少年之后,谷堆村真的要逐渐消失了。

         


凯发一触即发 copyright @ 2016-2021 zmjt.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郑煤集团信息管理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1-20060044

地址:郑州市中原西路66号       电话:0371-87781116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