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日历,忽然发现“霜降”即将到来,禁不住思绪万千,想起了许多儿时趣事。
记忆中,二十四节气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但记住它们确实有些难度,独对“霜降”记忆深刻。“霜降”前后,树叶开始飘零,棉花、红薯等到了收获季节。
老家房院的西南角,有很大一片杨树林。深秋时节,父母总是推着驾车子拉上大扫把、筢子等工具,走进这片大树林,开始扫落叶,一车一车拉回家,给家里的牛啊、羊啊筹备过冬的食物。我们兄妹几人都在上小学,放学的时候帮着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学校就在大树林旁边,离我们家走路只需要三五分钟。那时看时间只能凭感觉,但上学没有迟到过,上学的意愿从未减少。那时学习很刻苦,心理总是想着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找个好的工作,这样子父母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上学前还要走进棉花地里收一会儿棉花。记忆中的棉花地,是自然形成的景色,美不胜收!经过秋风的洗礼,棉花叶落了一地,花骨朵像一排排军人高大挺拔地站立在枝头;一朵朵洁白的棉花在阳光的照射下迫不及待地探出头来,白得格外显眼。一眼望去,尽收眼底,富有素描画的感觉,韵味十足。
我最喜欢的是刨红薯。那时没有先进的机器,只能人工刨,首先准备刨红薯用的抓钩、镰刀、架子车等。一家老少齐上阵,分工明确。60多岁的爷爷负责用镰刀割红薯秧,我们几个负责把红薯秧分成堆,方便装车,父母、大伯他们年轻力壮负责刨,差不多够一车了开始装车。先把成堆的红薯放在架子车一圈,再把零散的红薯放进中间,最后用红薯秧搭架子车一圈,这样可以防止红薯掉地。早晨5点多出门,一直忙到天黑,一亩地的红薯才算刨完。最有趣的是准备做午饭,不需要回家,只需在地头搭个烤红薯的坑,周边找些干柴直接点燃,现刨现烤,味道美到极致。
红薯运回家后挑拣、分类,哪些适合做粉条、哪些适合储藏。红薯的贮藏是很难的,首先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挖个红薯窖,圆形桶状的结构,往下两米多的地方向周边扩大,外边看着小,里面别有洞天,能藏几千斤红薯 ,能够全家冬天吃到来年春天,新鲜依然香甜可口。
窗外凉风袭来,从儿时的思绪拉到繁忙工作中。不尽的秋雨,眼看着就要云淡风轻,天高气爽,却就这样绵绵不断,秋雨成霜化为露,滋润着,倾诉着,秋不舍地离别,冬即将来临,让人也感觉到了寒冷。
公司文化长廊,枯叶枝头,随意散落,一叶知秋寒,刹那之间,已是别样的风景。时光如梭,走过属于自己的岁月,一路走来,回首经过的人间沧桑,酸甜苦辣样样俱全,只想做好自己,一切只想平淡,还好有兄弟姊妹们的相互扶携,有父母健康的身体,还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儿子,也觉得幸福了许多。希望冬季不会那么冷,一切都好。
凯发一触即发 copyright @ 2016-2021 zmjt.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郑煤集团信息管理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1-20060044
地址:郑州市中原西路66号 电话:0371-87781116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