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在中央红军长征之前,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配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央派出了两支队伍。周恩来称他们,“一路是探路,一路是调敌”。
1934年7月6日,红七军团3个师共6000余人,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率领下,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冲破两道封锁线之后,进入闽浙赣苏区,企图调动敌“围剿”部队回援,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1934年11月4日,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红七军团与红十军会合后,合编为红十军团。12月14日,在谭家桥战役中,寻淮洲壮烈牺牲。12月20日,红十军团在怀玉山陷入敌军重围。1935年1月16日,粟裕、刘英等率领800多名官兵突出重围,方志敏被俘,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红十军团余部在粟裕、刘英率领下,突破重围。转战到浙南,开辟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
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发布《给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命令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红六军团撤离湘赣根据地,转移到湖南中部开展游击战争。8月7日,红六军团开始战略转移。10月24日,红六军团各部转战80余天、行程5000里之后,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主力在贵州省印江县的木黄会师。10月26日,在四川省酉阳县南腰界举行庆祝大会。两支部队会师后进行整编,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的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委,萧克续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王震任政委。11月24日,中革军委来电,要求两个军团深入湖南中部和西部,最大限度地调动湖南境内的国民党军队,以减轻中央红军方向的军事压力。长征路上,中央红军曾试图与他们会合,但这条路已被国民党军队严密封锁、无法走通。
在中央红军长征前后,其他红军也进行了军事转移。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撤离后,1933年1月到达四川北部与陕西、甘肃的交界处,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9月,20万川军“围剿”川陕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奋起反击,至1934年2月,双方在战场上形成僵局。1934年6月,20万川军向万源发动进攻,这是关系川陕根据地红军生死存亡的最后一战,红四方面军5个军参加了这场空前惨烈的战斗。8月份,红四方面军发动总反攻,采取猛烈攻击和长距离迂回战术,使川军全线崩溃。1934年底,万源保卫战结束,红四方面军在枪林弹雨中生存下来,下一步将迎接更严峻的战斗。
1934年11月11日,在敌军进行围攻的情况下,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红25军主力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转到外线开辟新的根据地。11月16日,在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领导下,红25军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西越平汉路,进入桐柏山区,开始西征。他们一路拼杀,转移伏牛山,奔袭紫荆关,北出终南山,翻越六盘山,于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省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领导的红26军、红27军会合,共同为后来的中央红军开辟了一块落脚的根据地。
与此同时,党领导的其他武装力量也在积极开展活动。11月7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成立,杨靖宇为军长兼政委。此后不久,又先后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三、六军和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汤原游击总队等。这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后来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基本武装力量。(待续)
凯发一触即发 copyright @ 2016-2021 zmjt.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郑煤集团信息管理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1-20060044
地址:郑州市中原西路66号 电话:0371-87781116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