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 -凯发一触即发

1938:理论之光廓迷雾——中国共产党为持久抗战谋篇布局(五)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集团新闻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2-01-13 文字大小: |

(五)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甘宁边区,境内沟壑纵横,社会闭塞,经济文化相当落后。抗战前,当地百姓深受历代反动统治者的欺压盘剥,加之军阀混战、土匪横行,广大农村只有“乞讨之乡风,而无求学之村俗”,使得“边区是一块文化教育的荒地。学校稀少,知识分子若凤毛麟角,识字者亦极稀少”。许多贫苦农民几辈子不识字成了常态。徐特立在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的时候,曾这样说到:“在西北,在我们到达之前,除了少数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几乎达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在文化上,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

要想广泛发动群众,燃起抗日救国之火,能不能创造性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能不能紧紧依靠群众,就成了关键一招。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也特别提出了共产党员在民族战争中的模范作用问题,强调“共产党员在民众运动中,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陕甘宁边区在财政极为拮据、人力物力严重不足、群众教育意识淡漠的条件下,紧紧抓住政治教育、识字教育、生产劳动三者的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边区实际、依靠群众开展社会教育的成功之路。

冬学就是边区扫盲教育最主要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以各地小学为中心,农闲时开办,每期3个月,教育对象主要是不识字的中青年农民。冬学办学方法灵活多样,有全日的、半日的、晚间的,有成人的、儿童的、妇女的,在边区各种扫盲教育形式中开办效果最好、坚持时间最长。从1937年冬开办冬学382处,10337人参加,迅速发展到1938年办冬学723处,参加学习人数增加到12824人。

1938年的“三八”妇女节,对陕甘宁边区的妇女来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节日。这天,边区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召开。会议发表了宣言,通过了边区各界妇女联合会章程,提出边区开展妇女运动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广泛开展识字启蒙运动,提高妇女文化水平,动员妇女支援前线,发动妇女参加生产劳动。

时隔一年,边区已成为全国妇女运动的“推动机”,为把边区建设成为模范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感慨题诗:“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妇女解放”,这个今天看来颇有年代感的词,在全面抗战之初却成了中国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广泛抗战动员的重要法宝。

党在领导和推动社会教育工作过程中,一直用民主的原则来组织民众,反对强迫命令;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来教育民众,反对主观主义;站在辅助的位置来领导民众,反对搞行政命令式的现象。正如毛泽东所言,“共产党员又应成为学习的模范,他们每天都是民众的教师,但又每天都是民众的学生。”这个既当老师又当学生的过程不仅对广大群众进行了革命理论宣传,唤醒了广大群众的政治觉悟,激发了群众的革命斗志,更增强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教育政策及其他各项方针政策的认同感,建立了民众与党的紧密联系。

天寒地冻把书念,花开水暖务农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扫盲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一个经济基础薄弱、社会闭塞落后的环境中开展群众工作的一项创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因此在改造乡村社会的同时也在实现着自我改造和自我超越。


凯发一触即发 copyright @ 2016-2021 zmjt.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郑煤集团信息管理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豫b1-20060044

地址:郑州市中原西路66号       电话:0371-87781116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备案号:

网站地图